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清笛小说 > 其他类型 > 齿轮坟场全局

齿轮坟场全局

杜小北 著

其他类型连载

尔斯电码译出的“锅炉房0731”仍在掌心发烫。父亲的日记里,1968年3月15日那页写着:“若兰被带走时,喊着‘0731在齿轮机轴承里’,可我不敢说,轴承早被周明远换成了次品。”1980年9月15日巳时锅炉房密道生锈的铁梯通向地下三米,陈建军的胶鞋踩过积水,手电筒照亮墙壁上的红色标语:“三线建设要抓紧”,落款是1968年4月。墙角的焚烧坑边缘,残留着布料纤维和齿状金属片——与1975年事故现场的齿轮碎片成分相同。“陈哥,看这个!”小李用铁钩扒开灰烬,露出半本碳化的账本,纸页上“1968.3.12赵大海周明远李建国私分技改资金”的字样虽已模糊,却能辨清金额:叁拾万元。账本最后一页画着七个齿轮,前六个编号已确认,第七个标着“0728赵大...

主角:林小满张凤霞   更新:2025-04-28 18:33: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林小满张凤霞的其他类型小说《齿轮坟场全局》,由网络作家“杜小北”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尔斯电码译出的“锅炉房0731”仍在掌心发烫。父亲的日记里,1968年3月15日那页写着:“若兰被带走时,喊着‘0731在齿轮机轴承里’,可我不敢说,轴承早被周明远换成了次品。”1980年9月15日巳时锅炉房密道生锈的铁梯通向地下三米,陈建军的胶鞋踩过积水,手电筒照亮墙壁上的红色标语:“三线建设要抓紧”,落款是1968年4月。墙角的焚烧坑边缘,残留着布料纤维和齿状金属片——与1975年事故现场的齿轮碎片成分相同。“陈哥,看这个!”小李用铁钩扒开灰烬,露出半本碳化的账本,纸页上“1968.3.12赵大海周明远李建国私分技改资金”的字样虽已模糊,却能辨清金额:叁拾万元。账本最后一页画着七个齿轮,前六个编号已确认,第七个标着“0728赵大...

《齿轮坟场全局》精彩片段

尔斯电码译出的“锅炉房 0731”仍在掌心发烫。

父亲的日记里,1968年3月15日那页写着:“若兰被带走时,喊着‘0731在齿轮机轴承里’,可我不敢说,轴承早被周明远换成了次品。”

1980年9月15日巳时锅炉房密道生锈的铁梯通向地下三米,陈建军的胶鞋踩过积水,手电筒照亮墙壁上的红色标语:“三线建设要抓紧”,落款是1968年4月。

墙角的焚烧坑边缘,残留着布料纤维和齿状金属片——与1975年事故现场的齿轮碎片成分相同。

“陈哥,看这个!”

小李用铁钩扒开灰烬,露出半本碳化的账本,纸页上“1968.3.12赵大海周明远李建国私分技改资金”的字样虽已模糊,却能辨清金额:叁拾万元。

账本最后一页画着七个齿轮,前六个编号已确认,第七个标着“0728赵大海”。

密道尽头的混凝土墙前,蜷缩着一具白骨,手腕戴着完整的齿轮手链,编号0731——与沈若兰的调令、林小满的铁皮盒完全对应。

白骨左手握着半张车票,日期是1975年9月12日,目的地“上海”,正是林小满失踪当天应寄出的返乡车票。

“牙齿填充物符合林小满的记录,”法医老吴蹲下身,“但耻骨联合显示死者年龄在30岁以上,而林小满失踪时只有21岁。”

他突然指向白骨后颈,“这里有齿轮模具的凹痕,和周明远、王师傅的致命伤一致。”

陈建军的后背撞上潮湿的墙壁。

白骨不是林小满,而是30岁的沈若兰,那林小满去了哪里?

他想起张桂兰在展览馆的话:“小满发现了同样的秘密,他们故技重施”——所谓“故技”,正是用齿轮模具制造“意外”,再伪造失踪。

1980年9月15日申时保卫科办公室电报机“滴滴答答”响个不停,陈建军盯着刚收到的上海回电:“林小满母亲证实,1975年9月后未收到女儿信件,其上海户籍始终未迁出。”

这意味着,林小满从未离开红星机械厂,她的“失踪”和沈若兰一样,都是人为制造的死亡。

他翻开父亲的工作笔记,1975年9月12日新增内容:“李建国让我在‘林小满擅自离岗’证明上
沈若兰,这个在1968年扩建工程档案里反复出现的技术员名字。

窗外的有线广播正在播放《咱们工人有力量》,陈建军翻出1968年的开工合影,手指停在第二排左数第三个女人身上:她手腕戴着齿轮手链,与张桂兰现在佩戴的款式相同,胸口的工作牌上写着“沈若兰技术组”。

更让他心惊的是,女人身旁站着的年轻保卫科干事,正是父亲陈永年,两人中间摆着编号“0731”的齿轮模具。

“陈干事,有人找。”

小李推开办公室门,带进个穿蓝色的确良衬衫的男人,提包上印着“上海”二字,“他说姓林,从上海来。”

男人放下提包,掏出泛黄的介绍信:“我是林小满的哥哥,林建国。”

他的声音沙哑,“五年来我跑了七个三线厂,终于有人告诉我,小满最后出现在红星机械厂。”

陈建军注意到林建国的左手小指缺失,伤口愈合痕迹显示是齿轮划伤。

他递过在锅炉房找到的铁皮盒,林建国的瞳孔骤缩:“这是小满十八岁生日时我送她的,盒盖的‘∞’是她自己刻的,说代表‘永远相信正义’。”

他从提包掏出叠信,“这是小满1975年7月寄给我的,最后一封写着‘哥,我发现了齿轮的秘密,0731在锅炉房’——然后就没了消息。”

信纸上的蓝黑钢笔字还带着少女的倔强,陈建军的目光停在最后一段:“锅炉房的煤灰里埋着1968年的账本,周厂长说那是‘三线建设的勋章’,可我看见的是勋章上的血……”1980年9月14日巳时工厂地下仓库霉味混着铁锈味扑面而来,陈建军用父亲的齿轮钥匙打开地下仓库的铁门。

1968年的扩建工程物资清单散落一地,编号“0731”的齿轮模具整齐码放,每枚内侧都刻着“20号钢”的字样——与王师傅提供的设计图一致,而正常承重齿轮应用45号钢。

“1968年,周明远还是副厂长,”林建国摸着模具上的锈迹,“我爸作为上海支援的工程师,发现他们用劣质钢材替换,结果在工地‘意外’坠亡。

后来小满顶职进厂,就是想查清楚爸爸的死。”

他突然指向墙角的木箱,“看,齿轮手链!”

木箱里躺着十数条断裂
木箱底层发现了张泛黄的合影,1968年三线建设开工典礼,父亲站在最前排,旁边是时任厂长周明远,两人身后是堆成小山的齿轮模具,其中一枚编号“0731”。

1980年9月12日酉时职工食堂搪瓷饭盒碰撞声中,陈建军坐在角落,听着周围工人的闲聊。

“听说保卫科在查75年的事故?”

打菜的王师傅压低声音,“当年要不是周厂长压着,这事早该查了。”

“嘘——”对面的老工人用筷子敲了敲饭盒,“周厂长现在是市轻工局的领导,惹不起。”

他突然看向陈建军,“小伙子,你爸当年在保卫科,没少帮周厂长‘擦屁股’吧?”

陈建军的筷子停在半空。

父亲退休前是保卫科副科长,1976年突然病退,临终前反复念叨“齿轮、0731”,却没说清是什么意思。

他咽下嘴里的萝卜炖肉,想起档案里的考勤表——事故当天缺席的五人,除了林小满,还有副厂长李建国、采购员老赵、会计张桂兰,以及他的父亲陈永年。

食堂广播突然响起,先是刺耳的电流声,接着传来女声:“下面播放革命样板戏《红灯记》……”他站起身,帆布包碰到旁边的铝饭盒,里面的红烧肉汁溅在地上,引来几只苍蝇。

路过泔水桶时,他看见桶里漂着个铁皮盒,盒盖上的“∞”符号有些眼熟——和林小满档案里记载的失踪现场遗留物一模一样。

1980年9月12日戌时锅炉房铁锈色的月光透过气窗,照在锅炉房的煤灰堆上。

陈建军握着父亲的齿轮钥匙,沿着墙根摸索,直到指尖触到凸起的砖缝——第三块青砖,逆时针旋转半圈,“咔嗒”一声,砖缝里露出个铁盒。

盒盖内侧刻着“林小满 1975.9.12”,里面是半张照片,边角烧焦,只能看见两个穿工装的女人,其中一个手腕戴着齿轮手链,另一个拿着本带锁的日记——正是档案里记载的林小满遗物。

他突然听见身后传来齿轮转动的咔嗒声,像是某种机械装置启动的声音。

转身时,看见锅炉房的铁门缓缓打开,门缝里漏出昏黄的灯光,地上有串模糊的脚印,鞋印边缘沾着齿轮状的铁屑。

“谁在那儿?”

他摸向腰间的警棍,却想起保卫科
着七枚齿轮钥匙,编号从0728到0734,唯独缺了0731和0735。

陈建军想起在锅炉房找到的“0730”钥匙,正是父亲留给他的那枚。

木箱底层的笔记本里,1968年3月12日的日记写着:“明远让我在调令上盖章,说沈若兰泄露机密。

可若兰是清白的,她手里有扩建工程的账本……”字迹在“账本”二字上洇开,像是被泪水打湿。

下一页贴着张照片,年轻的陈永年和沈若兰站在齿轮机前,沈若兰手中举着个铁皮盒,盒盖上正是“∞”符号。

“原来你早就知道,”陈建军对着空气低语,“1968年的贪腐,1975年的灭口,你都参与了——却又留着这些证据,是想让我来揭开吗?”

窗外传来自行车铃铛声,张桂兰的身影出现在巷口,手腕的齿轮手链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陈建军数了数,手链上共有五枚齿轮,对应着周明远、王师傅、沈若兰、林小满,还有一个空位——像是在等待第六枚齿轮归位。

1980年9月14日戌时厂史展览馆陈建军的手电筒光束扫过“三线建设英雄榜”,周明远的照片被划上红叉,旁边是沈若兰的简介,“失踪”二字被红笔圈住。

展柜里,1968年的齿轮模具旁摆着林小满的上海牌手表,表链上缠着半截齿轮手链,正是沈若兰的那条。

“陈干事对历史很感兴趣?”

张桂兰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手里端着搪瓷盘,上面放着两杯浓茶,“1968年,若兰姐和林工程师想揭露贪腐,结果一个‘失踪’,一个‘意外’,多可惜啊。”

她放下茶杯,手链轻触展柜玻璃,“不过齿轮会记住一切,就像若兰姐的手链,小满的铁皮盒,还有你父亲的钥匙。”

陈建军注意到她今天换了条手链,六枚齿轮在灯光下闪着微光,空位已经补上。

他的手按在装着沈若兰调令的信封上,突然问:“张会计,1968年你调入红星厂,真的是支援三线,还是为了掩盖沈若兰的死?”

张桂兰的笑容凝固了,指尖划过茶杯边缘:“陈干事知道吗?

若兰姐是我亲姐姐,她死的时候,手里还攥着半枚齿轮,编号0731。

后来我在锅炉房找到了她的日记本,才知道周明远
的齿轮手链,其中一条内侧刻着“沈若兰 0731”,链扣处缠着几缕棕色头发,与张桂兰的发色相同。

陈建军想起张桂兰的档案,她1968年从上海第三机床厂调入红星厂,正是沈若兰去世的年份。

地面上的拖痕通向仓库深处,煤灰里嵌着半截调令,抬头写着“沈若兰,因泄露国家机密,调往三线某保密厂”,落款日期1968年3月15日,公章却盖着红星机械厂保卫科——父亲陈永年的签名清晰可见。

“我爸坠亡前,曾和沈技术员合作过,”林建国的声音发颤,“他们发现扩建工程贪腐,准备联名举报,结果沈姐先‘被调走’,接着我爸就……”他突然蹲下,扒开煤灰,露出底下的白骨——手腕戴着断裂的齿轮手链,编号“0731”,指骨间夹着张纸条,用摩尔斯电码写着“0730锅炉房”。

1980年9月14日申时职工医院太平间陈建军盯着解剖报告,沈若兰的死亡时间在1968年3-4月,与调令日期吻合,死因是机械性窒息,后颈有齿轮模具击打痕迹——和周明远、王师傅的致命伤完全一致。

更关键的是,她的牙齿填充物与林小满档案里的记录相同,显示两人曾共用同一位牙医——而这位牙医,正是1975年事故后突然退休的厂医李大夫。

“陈干事,”护士小吴递来个信封,“有人让我转交给你。”

信封上没有邮戳,里面是张泛黄的纸,印着1968年的齿轮采购清单,“0731齿轮36枚”的字样旁,用红笔标注“实到20枚,余16枚去向不明”,审批人签名是周明远,复核人是陈永年。

纸页背面画着个“∞”,中间写着“李建国老赵张桂兰”——1975年事故中缺席的三人,加上周明远和陈永年,正好五人。

他突然想起考勤表上的缺席名单,1975年9月12日,这五人都不在车间,而沈若兰的白骨在地下仓库,林小满在更衣室失踪,两人都与“0731”齿轮有关。

齿轮模具、编号、手链,这些原本分散的线索,此刻像齿轮般咬合在一起。

1980年9月14日酉时陈永年旧居阳光透过糊着报纸的窗户,照在父亲的旧物上:工具箱里整齐码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