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斯电码译出的“锅炉房 0731”仍在掌心发烫。
父亲的日记里,1968年3月15日那页写着:“若兰被带走时,喊着‘0731在齿轮机轴承里’,可我不敢说,轴承早被周明远换成了次品。”
1980年9月15日巳时锅炉房密道生锈的铁梯通向地下三米,陈建军的胶鞋踩过积水,手电筒照亮墙壁上的红色标语:“三线建设要抓紧”,落款是1968年4月。
墙角的焚烧坑边缘,残留着布料纤维和齿状金属片——与1975年事故现场的齿轮碎片成分相同。
“陈哥,看这个!”
小李用铁钩扒开灰烬,露出半本碳化的账本,纸页上“1968.3.12赵大海周明远李建国私分技改资金”的字样虽已模糊,却能辨清金额:叁拾万元。
账本最后一页画着七个齿轮,前六个编号已确认,第七个标着“0728赵大海”。
密道尽头的混凝土墙前,蜷缩着一具白骨,手腕戴着完整的齿轮手链,编号0731——与沈若兰的调令、林小满的铁皮盒完全对应。
白骨左手握着半张车票,日期是1975年9月12日,目的地“上海”,正是林小满失踪当天应寄出的返乡车票。
“牙齿填充物符合林小满的记录,”法医老吴蹲下身,“但耻骨联合显示死者年龄在30岁以上,而林小满失踪时只有21岁。”
他突然指向白骨后颈,“这里有齿轮模具的凹痕,和周明远、王师傅的致命伤一致。”
陈建军的后背撞上潮湿的墙壁。
白骨不是林小满,而是30岁的沈若兰,那林小满去了哪里?
他想起张桂兰在展览馆的话:“小满发现了同样的秘密,他们故技重施”——所谓“故技”,正是用齿轮模具制造“意外”,再伪造失踪。
1980年9月15日申时保卫科办公室电报机“滴滴答答”响个不停,陈建军盯着刚收到的上海回电:“林小满母亲证实,1975年9月后未收到女儿信件,其上海户籍始终未迁出。”
这意味着,林小满从未离开红星机械厂,她的“失踪”和沈若兰一样,都是人为制造的死亡。
他翻开父亲的工作笔记,1975年9月12日新增内容:“李建国让我在‘林小满擅自离岗’证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