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家中的老小,上面一个哥哥三个姐姐,虽说穷人家庭条件有限,而且也是父亲早亡,可在哥哥姐姐照料下长大的父亲,并没有过多品尝生活的苦,三个姐姐的辍学换来了他读了初中当了兵,在部队一路顺风顺水的发展。
父亲说不过母亲,因为一年一次探亲回家的他无法给予母亲更多的帮助,自然也就没在强势母亲面前的发言权。
但在苏尔月有限的记忆中,最快乐的时光是偶尔的暑假,父亲把她一个人接到部队,给她买好吃的巧克力,好看的书,那一整套昂贵的《葫芦娃》,是苏尔月少有的被爱的记忆。
巧克力没舍得吃,回家的时候给了哥哥。
那一整套葫芦娃,在一次又一次的搬家中,终于遗失在了某一处,从此,只留在了苏尔月的记忆中。
是的,不停的搬家。
父亲终于转业回家,入职了当地的公安部门。
可是他更忙了,家中更看不到他的身影。
母亲也更忙了,升为年级组长的她,早出晚归,也基本消失在了家中。
家里长年累月只有她一个人,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学,打包搬家的家具。
哥哥上了大学,还好在本地,一周回来一次。
不过苏尔月也没啥兄妹相依为命的美好回忆,伴随着哥哥回家的往往是一大堆需要清洗的脏衣服鞋袜,本来一顿方便面可以解决的午餐也要变成两个菜走起。
哥哥还是回家就看书,很少跟她说话。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苏尔月大学毕业,哥哥结婚她出嫁。
所以苏尔月对后来偶像剧中惯用的哥哥出头为妹妹打抱不平的玄幻情节一直嗤之以鼻,挨打了不是应该立刻打回去吗?打不过也要打啊。
苏尔月分裂的人格来源于母亲和父亲的联手教育,母亲让她养成了习惯性对家庭中男性卑微服务的人格,而转业回来的父亲面对着文弱瘦小的儿子甚是不满,转头将目光盯在了强健有力的女儿身上。
大抵男人总有子承父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