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并没有立刻反驳,脸上露出一丝勉强的笑容。
这一幕,我知道,已经为我和领导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继续保持对陈宇的关注。
他的每一个细节,我都尽量捕捉下来,为自己日后的操作打下基础。
陈宇开始变得不那么自信了,他变得小心翼翼,似乎在隐隐感觉到自己的地位开始动摇。
我清楚地知道,不能让他有任何翻盘的机会。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不断通过自己精确的分析,逐步削弱他的影响力。
每次在领导面前,我都巧妙地提出了让他不利的观点。
尽管一开始,领导并未做出明确回应,但他已经开始对陈宇产生了怀疑。
随着陈宇的地位逐渐下降,另一位同事,也开始引起了我的注意。
她是李婷,一个在我看来有着不小潜力的员工。
她的工作态度认真,能力出众,一度成为团队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然而,李婷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过于理想化。
她做事时,常常过于执着于自己的观点,不懂得与人妥协。
这一点,给我提供了非常大的操作空间。
我开始故意引导李婷做出一些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充满风险的决策。
我并不直接批评她,而是用一种温和的方式,提出不同的建议。
每当她采取我的意见时,项目进展往往顺利;而她坚持自己的想法时,情况却总是变得复杂。
这一切,似乎并不被她察觉。
她一直以为自己在做正确的选择,而我,已经悄悄将她推向了一个无法回头的局面。
有一次,李婷决定单独负责一个重要的客户项目。
她充满信心地表示,这个项目她一定能够顺利完成。
我没有阻止她,而是默默观察。
果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她过于自信地做出了一些风险较高的决策。
这个项目很快就出现了问题,客户开始对我们提出了质疑。
而在领导询问原因时,李婷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我趁机向领导提出了建议,指出了李婷在决策中存在的疏漏。
领导听后,脸色有些不太好看,但并未直接责怪她。
然而,我知道,李婷的形象已经在领导面前大打折扣。
随着我逐步削弱了李婷和陈宇的影响力,我的地位变得越来越稳固。
领导开始将更多的任务交给我,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