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断了线的珠子,恰好落在他手抄的《周礼》残页上,晕开了“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数语。
那字迹在雨水的浸润下,仿佛有了生命一般,模糊中透着一种别样的韵味。
青禾赶忙转身,从里屋捧来木匣。
木匣不大,却精致古朴,上面雕刻着细腻的花纹,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匣子里,整齐码放着母亲亲手绣制的驱蚊香囊,香囊上绣着精美的图案,针线细密,散发着淡淡的草药香气;还有父亲游历边塞时带回的胡麻饼,胡麻饼虽已有些时日,但那独特的香味依旧隐隐可闻,仿佛带着塞外的风沙与豪迈;以及祖父遗留下来的半幅舆图,舆图已经微微泛黄,灵隐寺的位置被朱砂重重地圈了三重,旁边还注着“雾灵山腰,净心殿藏秘”,那朱砂的颜色依旧鲜艳,仿佛是祖父当年倾注的心血。
申时初刻,雨势渐小,天空中透出一丝微弱的阳光,仿佛是大自然给予的温柔慰藉。
林羽收拾好行囊,辞别双亲。
母亲眼中满是担忧与不舍,她将新蒸的桂花糖糕,小心翼翼地装入锦囊,然后轻轻系在林羽腰间,柔声道:“山中有雾,若迷了路,便嚼些糖糕,权当家乡味引你归。”
母亲的声音,如同春日的微风,轻柔而温暖,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深深的母爱。
父亲则默默地往他包袱里塞了柄湘妃竹伞,伞骨上刻着“慎终如始”四字。
父亲的眼神中,透着沉稳与坚毅,他拍了拍林羽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听说灵隐寺近年香火不盛,僧众良莠难辨,遇事多思。”
暮色如纱,渐渐漫过镇口的石桥。
林羽回首,望向家中那温暖的灯火,心中满是眷恋。
忽见父亲在门扉上贴上一张新的“平安符”——那是母亲连夜抄录的《心经》,墨迹尚未干透。
在微风吹拂下,纸张轻轻飘动,仿佛母亲的牵挂与祝福,紧紧跟随着他。
林羽眼眶微微湿润,转身踏上行程,心中暗暗发誓,定要早日归来。
夜宿山神庙时,四周一片寂静,唯有松涛声在山间回荡。
林羽借着松明火折子那微弱的光芒,缓缓展开从县学拓来的《灵隐寺碑记》。
碑文记载,寺建于梁天监年间,初名“净心寺”,后因“夜半常闻梵唱,若隐若现”而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