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潘文方悦的其他类型小说《假如你也在巴黎无删减+无广告》,由网络作家“南风辞晚归”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笑了,没有拘谨,也没有过度的寒暄。他们先在西湖边骑了共享单车,从断桥骑到苏堤,一路聊着这几年经历的人和事。风吹过水面,她伸手拢了拢头发,他停下来看她:“你头发比以前长了。”然后他们在西湖边买了烤肠和臭豆腐,坐在长椅上一边吃一边看路人。他仍旧吃得很慢,纸巾叠得整整齐齐地塞在口袋里。她看着他,忽然就笑了起来。“你还是这个样子,一点没变。”“你才变得大方了,不挑了?”“我不挑,我只是当年还小。”后来他们又去了灵隐寺。她求了签,他点了香。香雾缭绕中,两人一句话也没说,但气氛比什么都安静。晚上他们没选餐厅,就在南山路一条小巷口吃了夜宵。龙井虾仁、片儿川、炸鸡排,边吃边聊。她说起小时候看的电视剧,他接得比她还快。“你怎么记得这么清楚?”“因为你...
《假如你也在巴黎无删减+无广告》精彩片段
笑了,没有拘谨,也没有过度的寒暄。
他们先在西湖边骑了共享单车,从断桥骑到苏堤,一路聊着这几年经历的人和事。
风吹过水面,她伸手拢了拢头发,他停下来看她:“你头发比以前长了。”
然后他们在西湖边买了烤肠和臭豆腐,坐在长椅上一边吃一边看路人。
他仍旧吃得很慢,纸巾叠得整整齐齐地塞在口袋里。
她看着他,忽然就笑了起来。
“你还是这个样子,一点没变。”
“你才变得大方了,不挑了?”
“我不挑,我只是当年还小。”
后来他们又去了灵隐寺。
她求了签,他点了香。
香雾缭绕中,两人一句话也没说,但气氛比什么都安静。
晚上他们没选餐厅,就在南山路一条小巷口吃了夜宵。
龙井虾仁、片儿川、炸鸡排,边吃边聊。
她说起小时候看的电视剧,他接得比她还快。
“你怎么记得这么清楚?”
“因为你以前喜欢看,我就陪你看过。”
说完这句话他没再多说,只是默默喝了口冰茶,眼神看向对街。
吃完饭,他们一起走回酒店。
他送她到门口,没有进,也没有说再见,只是低声说:“明天还想去哪里?”
她说:“你安排吧,我只要有你就好。”
第二天他们去了河坊街,买了一些小零食,也拍了很多照片。
她甚至买了一个小吊坠,笑着塞到他手里:“你就当是纪念品,别扔。”
两天过得很快,快到她还没来得及真正意识到他们重新见面,分别就已经在眼前了。
分别那天,他把她送到地铁口。
她没回头,只挥了挥手:“到站了记得发我消息。”
他点点头,站在原地没动。
她走进安检口,脚步没有停,但心里慢慢沉了一点。
她知道,他们已经不会再走近了。
这两天就像一场柔和的倒带——让他们看清曾经的样子,也看清如今的距离。
方悦从杭州回到巴黎时,是八月底。
正好赶上巴黎奥运会刚刚结束。
城市街头仍有游客的身影,许多装置还没拆掉,地铁站里还有运动志愿者的指路贴纸。
街头依然热闹,喷泉边的情侣成对成双。
她拖着行李走过塞纳河桥时,街边一对情侣在拍合照。
她站在原地看了一会儿,掏出手机拍了张图,然后发给自己存着的那个只发过几条消息的QQ对话框。
没
了几秒,窗外的天刚亮,舍友还在熟睡,天光微弱地映在天花板上,她却像一瞬间被扔到了另一个世界。
没有高兴地跳起来,也没有立刻告诉任何人。
不是不激动,而是心里某个地方,忽然静下来——那种“终于等到了,却也真的要走了”的恍惚。
她最先想到的那个人,是潘文。
她本来想告诉他。
她还特意截图了邮件,想配一句“我通过了,谢谢你当初鼓励我勇敢试一下”。
可聊天框打开又关,打字打了一半又删。
不是因为吵架或冷战,而是她忽然意识到——他们之间,好像早就不再是那个可以“并肩期待未来”的关系了。
—她还是说了。
“我可能九月要出国了,法国。”
她以为他会问:“你什么时候走?”
、“我能去送你吗?”
、“你想要什么我提前准备”。
可对面沉默了几秒,回复简短:“是之前那个项目?”
“嗯,批下来了,全奖。”
又是一阵漫长的安静。
她几乎以为他会说:“那挺好的,为你高兴。”
但他打出的却是——“你早就计划好了吧?”
那一刻,她心里咯噔一下。
“我一直告诉你,只是你不问。”
“我以为你不会真的走。”
她笑了一下,鼻尖酸涩:“你说过,会尽量跟上的。”
“我也尽量了。”
他低声说。
她没再说什么。
因为她知道,他没有真的跟上。
—他们没有争吵,却在对话后沉默了很久。
第二天,他们互相删除了QQ好友。
她点下删除那一刻,指尖微微颤抖。
删掉,不是赌气,而是她终于不想再拉着一个一直停留在原地的人,继续往前跑。
—八月末,打包行李时,她拉开抽屉,看到高一那年他寄来的一张贺卡。
字体一笔一划,像他一直以来的人:> “你以后一定会走很远的路。”
她抱着那张卡片,在地板上坐了很久。
—登机那天,她站在浦东机场的候机厅,望着一架架远去的航班。
没有眼泪,也没有朋友圈。
她只是轻轻在心里说了一句:> “再见。”
—到了巴黎,她租了一间小公寓,提前熟悉地铁线路,跑银行开户、超市买锅碗瓢盆,忙得脚不沾地。
但一个星期后,某个深夜,她忽然打开了QQ空间。
点开访客记录那一栏——潘文的头像,安安静静地排在
闭上眼睛,说“差不多就这样吧。”
她什么都没说,也说不出。
—2017年春末,上海下了几场雨。
她在图书馆复习英语,耳机里放着陈奕迅的《好久不见》,手机忽然亮了。
是潘文发来的消息。
“你谈恋爱了吗?”
她笑着回:“怎么突然问这个?”
过了一会儿,他又发来一句:“你要不要试试和我谈一次恋爱?”
她盯着屏幕,想了想,打字:“你说真的?”
“你说‘好’,我就当真的。”
她敲下:“那,好啊。”
—后来她才知道,那时候潘文其实早就放了暑假。
提前批课程早早结束,他没回甘肃老家,而是自己跑去了上海附近的一个城市打暑假工。
不是为了赚钱多少,只是想离她近一点。
虽然没有真正见面,但他总是发来“今天这边天气比你那边热”、“刚加班完,下班路上走了十几站公交”这样的碎碎念,就像他真的就住在她学校隔壁似的。
那段时间,她在上海留校。
天气热得出奇,但她总觉得每天心里都像有风吹过。
他们没有说“我们现在是在谈恋爱”,但却都默契地默认了这层关系。
互相发早安,互道晚安,甚至会讨论“你以后想租什么样的房子你喜欢哪种颜色的沙发”。
那些生活里微不足道的细节,也因为对方的存在而变得柔软起来。
—他们不是突然靠近的,是在千百个深夜消息后,慢慢把自己挪近了对方。
那年暑假的最后一个晚上,他发消息说:“真想现在能跟你一起走在徐家汇的马路上,买杯奶茶。”
她打字:“你以后要真来上海工作,我天天请你喝。”
他回了个“嗯”字,又加上一句:“你别先跑太远就行。”
她看着这句话,看了很久。
因为她忽然意识到——他们是真的开始了,但也真的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会一直走下去。
4 想和你去很多地方,哪怕只是梦里—暑假的上海热得发烫。
地铁里永远是人潮拥挤,冷气不够凉,连日落都带着滚烫的气息。
方悦留校选了暑期课,一边修学分一边准备项目申请,日子忙碌却有条不紊。
潘文的暑假则来得早一些。
因为提前批结束得早,四月下旬他就没课了,独自跑去上海周边城市找了个工厂兼职打工。
日班为主,有
得不快,像是在对付作业题。
“我帮你查了几个可以申请的学校,你可以看看。”
她把链接和分数线整理成表格,甚至还把上海几所能接受专升本转入的大专升本路径截图发给他,语音一条条讲给他听。
“如果你愿意努力,其实是可以上来的,我还特地去问了学长……行吧,我看看。”
“你别就说‘看看’啊,你以前说过你也想来上海的。”
潘文沉默了半分钟,才回一句:“到时候再说呗,别现在就逼我想那么远。”
那一刻她心里咯噔一下。
她不是要逼他,而是希望他也能为他们的未来迈出哪怕一点点主动。
可他好像不懂。
“你是不是开始觉得我太管你了?”
她问。
“也没有,就是……你现在想得太多了,我还没到那个阶段。”
“你不上进也就算了,还怪我想得多?”
她没有说出口。
只是忽然想起那个暑假,在古镇桥头,他曾经轻轻牵起她的手,说:“我会尽量跟上。”
而现在,他已经不再提“跟上”这件事。
他只是说:“你别走太快。”
他们没有大吵,但聊天频率慢慢少了。
她从每天发十几条消息,到习惯等他隔半天才回一句“嗯”;从每晚的晚安,到“今天太累了,早点睡吧”的已读不回。
她在努力,他却越来越像一个在等待毕业的“局外人”。
有一晚她发了条朋友圈,配图是地铁站的人流。
文案写着:“人走得太快的时候,总会回头等一下那个人。”
潘文没有点赞,也没有评论。
那天夜里她删了他的备注“”,从“特别关心”名单里滑了出去。
第二天醒来,她的QQ少了一个人。
他删了她。
不是沉默,不是渐远,是吵架以后,谁也不肯低头。
那次争吵其实并不剧烈。
没有谁大喊大叫,也没有长篇大论的质问。
但就是那种“低温下的针尖对麦芒”,一句话刺得人直冒火。
起因很小。
她说了两句关于“规划未来”的事,希望他早点开始准备考试,哪怕专升本不来上海,去别的城市也行。
她甚至已经帮他整理好了能走的路径、可以报名的时间。
“你为什么总是管这么多?”
潘文冷冷地回了一句,“你是不是觉得我不够配你?”
这句话像是一颗子弹,打在她一直努力维系的那层平静
1 漂流瓶里的夏天在河北省一个不靠海的小村庄里,方悦第一次看见了“大海”——不是地图上那块蓝色,而是QQ里,那一片漂流瓶组成的海。
那年她小学四年级,姐姐留下的旧步步高手机成了她的小小世界。
村子太小,出去疯跑总会被奶奶说“整天不着家”,她干脆窝在家,靠一台老电脑和那部发热的手机度过一个个无聊的暑假午后。
QQ,是她那年最大的“发现”。
漂流瓶,是这个发现里最神秘的存在。
她每天都捞几个瓶子。
有的内容怪里怪气,有些是复制粘贴的问候,还有些连标点符号都没有。
但她仍旧认真地点开,又一个个扔回海里。
直到那天下午,窗外蝉鸣声盖过了电视里重复的天气预报,她点开一个瓶子,看见里面只有短短一句话:“你们那儿现在几度?
甘肃好热啊。”
她笑了,指尖在键盘上敲字:“不知道多少度,但我觉得我家门口的地上能煎鸡蛋。”
几分钟后,瓶子回来了:“哈哈哈,我妈真试过,没熟,白浪费一颗。”
屏幕的亮光在她脸上晃着,她忍不住又敲了一行字。
那天,他们聊了很久,从天气聊到暑假作业,从家乡聊到零食,话题像被打开的水龙头,一发不可收拾。
他叫潘文,比她小一岁,住在甘肃定西一个小县城。
他说他也不怎么出门,也常坐在家里玩漂流瓶,因为“有意思,还不费流量。”
他们就在QQ上加了好友。
从那以后,QQ列表上多了一个每天亮着的小绿点。
他们开始频繁地聊天:今天吃了什么,爸妈吵架了没,老师有没有拖堂,隔壁同桌是不是又抢了自己最喜欢的糖。
她说他是“世界上最懂聊天的人”,他说她是“唯一没把他删掉的漂流瓶。”
有一回她调皮地扔瓶子问:“你吃饭了吗?”
他回:“你都不知道我几点吃的,还问?”
她敲字:“我就是想听你说话。”
对面沉默了一会儿,传来一句:“我也是。”
后来,他们聊起过许多事。
聊未来想去哪所中学,聊动画片里谁最帅,聊考试前的紧张和考砸后的沮丧。
甚至还聊过一个天真的问题——“你以后谈恋爱的话,会想找什么样的?”
潘文说:“我想找个不烦我的。”
方悦笑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