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监察御史的权力也会被老朱限制,他规定监察御史贪财,比其他官吏罪加二等。
有了制度上的监督,朱元璋想了想,哪里好像还是漏了。
对,那就是舆论监督,对贪财深受其害的还是老百姓。
于是,朱元璋又规定,普通百姓只要发现贪官污吏,就可以把他们绑起来送京治罪。
路上各检查站必须放行,若有人阻挡,处死并株连九族。
“大明的皇帝对官员好像都挺狠的,特别朱元璋和崇祯。”
“后期武将要养寇自重,文官不敢建言献策,怕出了问题被追究。明末的那些名臣,多数不是死于敌手,而死于皇帝的猜忌之下。”
大唐太宗位面。
李世民连连摇头,觉得朱元璋此法太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皆如此。
“朕觉得,严刑峻法只可行之一时,最后只会人亡政息。”
一旁的房玄龄也赞同道:
“陛下圣明,自古以来皆是如此。”
“官员的俸禄如此之少,就是逼着他们去贪。”
“而看到利益之后,就会带动更多的人铤而走险,不惜性命。”魏征眉头一皱:“非贪不可?”
“不是非贪不可,而是堵不如疏。”房玄龄回道。
“天下贪官无数,如过江之鲫,根本杀不完,严刑峻法并非完美解,人性如此而已。“最起码养家糊口的钱还是要给足的。”
到了这里,一切似乎都很完美了。
但是疑心病重的朱元璋,还是不放心,御史毕竟还是太文明,太光明正大了。
他想要一个类似鹰犬的机构,可以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十分隐蔽地帮他揪出社会的蛀虫。
于是呢,他又设置了锦衣卫的前身检校,这群人来无影去无踪。
可能你中午12点收了别人一瓶酒,12点01分锦衣卫就带人围了你的家。
“还来?”
历朝历代无数古人一脸震惊。
明里一套,暗里也有一套。
明朝的官员可太惨了。
大明位面。
“咚咚咚一
“郭侍郎?”
“郭侍郎在吗?”
“郭恒!”
郭恒面色错愕无比,急忙把手里的票据揉成团,想要塞进嘴里。
砰!——
外面的人显然没什么耐性,一脚直接把房门踏了开来。
领头之人身穿飞鱼服走进屋内,一看郭恒的样子,当即冷笑一声。“抓起来带走!”
“等等!你们没有证···怀”
郭恒顿时面色惨白,激动地高声喊叫起来。
“锦衣卫办事,要什么证据!”
领头那名小旗毫不客气地打断了郭恒的话,拿着一团破布就向他嘴里塞去。剩下几人则捞过郭恒的膀子,猛一发力将他拖走。
“呜一一呜呜呜!”
够了吗?还不够。
听过新闻的人都知道,每一项政策都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文化宣传。
而文化宣传要想取得效果,就必须让群众知道支持政策有啥奖励。
这个奖励必须是实打实、看得见的。
朱元璋的做法是,将惩治贪官的残忍案例编撰成书《大诰》。
并下令每家每户必须收藏学习,否则就是违法。
如果你犯了罪,结果在你家发现了大诰这本书那么你可以罪减一等。
但是如果你犯了罪,而在你家没发现这本大诰,那对不起,就要罪加一等。
“似乎还行,起码百姓不会觉得不教而诛。”
“我感觉,就明朝这个识字率,有这本大诰大多数人也看不懂。”
“不重要不重要,起码可以掩盖一下法令过于严苛的情况。”
“而且大诰还可以当路引、告状用。”
“从这本大诰来看,老朱还是挺高明的。”
通篇看下来,可能有人会讲,朱元璋对官员严格到了史无前例、人间罕见的残忍地步,但效果却是十分明显的。
一系列制度颁发后,百官一时间如惊弓之鸟,人人自危。
瞬间变得遵纪守法、洁己爱民,以至于当时的情况占了几乎整个明朝的三分之二。
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国库充盈。
洪武二十四年统计时,大明的人口将近6000万,全国总土地更是达到850万顷,几乎是宋朝的两倍。
而国库充盈带来的影响便是,建造便民工程的时候不再捉襟见肘。
根据统计,洪武二十八年,全国府县共计开塘堰40987处,郡河4162处,修坡渠堤岸5048处。
试问这样的发展,历史上有几人能做到?
大明太祖位面。
朱元璋看到天幕中对他功绩的赞赏。脸上顿时露出喜悦之色。
“朕这些做法,看来还是很有效的。”
“来人,将刚才天幕上的一切内容,全部记录下来,择日实行!”
贪官污吏?
朕必让你们无所遁形!
当然了,这种做法也有它的局限,贪官治理讲究的是疏堵并行。
官员贪财的原因,一方面是惩戒制度不到位,另一方面还是因为工资实在太低。
一个饿着肚子的人,是不会考虑道德法律的,这是朱元璋的局限,但不是否定他的理由。
总的来说,朱元璋的做法都不叫残忍。
如果你出生在那样一个吏治败坏的环境,一家人的去世都和贪官贪了救济粮有直接关系。
或许没有人能做到善良,甚至会比他更严酷。
如果3点上班,一年休息3天,一年拿3万工资叫做残忍。
那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依然吃不饱饭,拼了命就为了交够国家的税,还要被贪官污吏盘剥的农民算什么?
宋朝范仲淹曾有句名言,一家哭总好过百家哭。说朱元璋乱杀官员,不讲武德。
那为什么官员们逼农民卖儿卖女的时候,说要农民遵守国家规定。
为什么贪赃违法被查到的时候,不能要求官员遵守规则,乖乖地挨上一刀呢。历朝历代的古人们顿时一懵。
这位开国大帝,明朝之祖。居然一家人都死了?
还是被贪官贪了救济粮害死的?
瞬间,无数人都觉得朱元璋的做法情有可原了。既是报仇,又是整顿吏治。
为了天下苍生,手段激烈一点也很合理。新朝位面。
王莽看着天幕陷入沉思,最后总结道:
“其实说到底,就是个‘君与何人共天下”的问题,皇帝再厉害也就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
“关键的问题是,皇帝找谁帮忙干活?”皇帝的基本盘是什么?
汉唐与门阀世家共天下。
门阀世家与朝廷是利益共同体。
宋代与文人共天下,因此文人与朝廷就是利益共同体。
所谓文人豪强就知道捞好处,不干活,那是明中后期的事情。
别的朝代不这样,历朝历代,有忠奸善恶,但是朝野上下集体摸鱼摆烂,也就是明朝。
明朝君主既不信文官,又不信武人,治下极其严苛,光想着白嫖。
崇祯晚年,李自成大军快要进京的时候,面对崇祯的质问,文武群臣一言不发,只是磕头,仿佛一群泥胎木塑。
为什么呢?
因为做得越多错得越多。
所以,皇帝到底该找谁帮忙干活呢?宦官?勋贵?文人?外戚?
历朝历代的皇帝,似乎已经把这四条路子全部走了一遍。
片刻之后,天幕上的视频缓缓刷新。
一个新的标题出现。
皇帝们批的奏折有多离谱?很难忍住不爆粗口!
此标题一出。
历朝历代无数的百姓顿时睁大了眼睛,一脸好奇。
这可是皇帝和朝廷上的秘闻。
一举一动都关系家国天下的大事。但为什么会爆粗口呢?
而无数的官员们也紧紧盯着天幕。
天幕上的这些奏折居然能让皇帝忍不住爆粗口。
那下次上书,他们必须引以为戒。
大宋太祖位面。
赵匡胤摩拳擦掌,冷笑道:“爆粗口?”
“这些上奏折的官员,要是本人亲自在朕面前,朕必然让他们尝尝什么叫太祖长拳!”
探讨皇帝会不会爆粗口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皇帝们每天的工作:批奏折,是一件什么样的工作。
作为一名合格的皇帝,日常批改奏折可是十分考验耐心的。
你以为奏折内容,就是那些军机、民生要事儿吗?
不不不,其实奏折就像上班族打卡一样,既有有用的信息,也有很多垃圾邮件。
古代皇帝可谓是深受其害。
那么皇帝们都是怎么批改奏折的呢?
这里不得不提赵弘燮这个人,有事儿没事儿就上奏。
据不完全统计,在17年时间里,他总共写了1176分奏折,平均6天就要上一份。
他老爱反反复复地说些重复的话题。
大清位面。康熙顿时一脸黑线。
这个名字他可太熟了,没多久就能见到一次。
“这赵弘燮简直就是朕的梦魇!同样的折子,天天都上奏!”康熙满脸无奈。
批完手头的奏折,翻开下一个。
果不其然,又是此人!
“晦气!真是晦气!”雍正气得大骂起来。
旁边的宫女太监们顿时吓得战战兢兢,大气都不敢出。“
说了些啥呢?我们来看看在康熙五十六年六月四号,他上奏,他管辖地方降水情况。
康熙回复各地上报雨晴奏折太多了,京城京北的情况我早就知道了。
言下之意,让他少报告这个破事儿。
你以为他会消停,结果在6月6号,6月8号,6月10号,6月25号又发了一遍。
皇帝也只能无奈地回复,已经回复过了,让他别报告这个破事儿了。
你以为他会停止吗?
第二年6月,康熙又看到这个恼人的破折子了。
折子上写道:皇帝呀,我管辖的地方,雨水很充足。
康熙又一次无奈地回复,雨水早就充足了,你发的折子太密集了。
历朝历代的古人们看到此处,纷纷哈哈大笑起来。
上奏降雨太多或者太少很常见。但是天天上奏雨水充足···这当的是什么官?
天气预报官吗?
大汉武帝位面。
刘彻笑道:
“朕每天批着几十斤重的竹简,他还给朕上这种折子?难道是给朕锻炼臂力吗?”
“朕要是遇到此人,定然叫人胖接他一顿,解解气!”
同样是清朝的皇帝,康熙的儿子雍正,同样逃不过这个劫,被一些烦人的大臣困扰着。
有这位杭州织造孙文成,特别喜欢向皇帝请安。
其中一次,不知道是不是雍正当时心情很好,还回复道自己好得很,他长胖了些。
可能是因为这个人请安折子太多,皇上后来看到这个大臣上奏,尽管内容是汇报天气和粮价。
雍正不管说了什么,竟也回复“朕安”。
可见,面对每天高负荷的工作,皇上也被逼疯了。
“标准回复:阅!”
“已经快要变成ptsd了,见到就写两个字。”
“这奏折也太多了,又不能屏蔽,做皇帝可真憋屈,哈哈哈哈。”
“给皇帝来个免打扰模式,再加上黑名单(狗头)”
大清位面。雍正也是一脸无语。
大清朝着奇葩官员怎么一个接着一个?“烦人!”
说着,他翻阅奏折,立马看见了孙文成的折子。
雍正看也没看,提笔唰唰就是两个字“朕安”,然后扔到一旁。
结束之后,他心里还是气不过。
他看向旁边的张廷玉到:“朕给你一方印刻,上面就刻两个字,朕安!”
“以后看见这样的折子,你直接印上去,当场回复!”
“不要送到朕的面前来!”张廷玉连忙道:“臣遵旨!”
但这奏折不看吧,也不行。
毕竟众多奏折里,还是会有有用的信息的。
如军机要事,党派纷争,不能不管,所以再烦也得看,大不了简短回复敷衍下就行。
你看康熙写的,一个又一个“知道了”,简直就像万金油一样,遍布着批阅的奏折。
无数古人们看着视频中的回复,忍俊不禁。
原来皇帝也不是三头六臂,照样会有心烦敷衍人的时候。
皇帝除了会官方简短回复敷衍人,也会关心人。
如雍正回复大臣年羹尧的话,字里行间都诉说着关心和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