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PPT,举手投足之间皆是自信张扬。
他花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言简意赅地介绍了公司的运营项目,并热情地邀请兰城大学的毕业生投送简历。
至今为止,我已然见过他三次。
第一次他穿着休闲的篮球服,游刃有余地周旋于亲朋长辈之间;第二次他穿着白衣黑裤,神情专注地坐在钢琴前熟练地演绎钢琴曲;第三次,他穿着一身正式的西服,精神干练地表达了他对人才的渴望和期许。
明明年纪相仿,但他看起来比我优秀太多,这里引用的不是象牙塔中对优秀的定义,而是成功学上对优秀的定义,我不得不佩服,甚至有些不甘心。
等到这位“青年企业家”走下舞台,礼堂里又是一阵掌声雷动,我身旁的俩女孩也叽叽喳喳地讨论个不停,言外之意仍是对沈裕如的钦佩和羡慕之情。
紧接着,音乐会正式开始,闹哄哄的礼堂立刻安静下来,形形色色的乐器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发挥出它们的魅力。
但我完全没有心思去欣赏那场小型音乐会,在手机浏览器里找着关于他的信息,像做课题似的,搜刮一切能搜刮的信息,哪怕只是一张出现名字的海报和一个一晃而过的镜头。
兰城大学公众号上曾有一篇关于他的独家报道,文章标题为“沈裕如:以梦为歌,少年可期”,详细地记录了他在本科期间所取得的成就及课题研究,文章末尾处还提及他所创立的几家不同类型的工作室。
我自认为,在同龄人中算得上佼佼者,不管是课题、论文、竞赛等学业方面,还是志愿服务、实习经历、创新创业等实践方面,随便单拎一样出来都是可圈可点的程度,但比之沈裕如,仍觉得差点意思。
<同样是学金融的学生,他不仅有时间辅修法学,甚至还能弹得一手钢琴,而我呢,仿佛只是一个会学习的机器人,空有一肚子理论知识,毫无实际操作能力。
尽管我内心生出一些自卑,但比之沈裕如的本科学校,我骨子里的傲慢和鄙夷让我又觉得,这些“花拳绣腿”的东西根本算不了什么,拥有名校光环才是“科班出身”。
时间不自觉地溜走,现场隐隐有些躁动,观众们熬到最后一个节目时,纷纷有了随时提包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