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
1976年,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末期,社会动荡不安,教育体系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名叫颜午的年轻人迎来了改变命运的契机。
作为最后一批工农兵大学生,颜午被推荐进入大学学习。
工农兵大学生是当时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主要从工人、农民和士兵中选拔,通过推荐而非考试进入大学。
对进大学读什么专业/,颜午并没有选择的机会,他被安排进入了化工系就读。
化工系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实用性强、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的专业,但对于颜午来说,这并非他的兴趣所在。
然而,命运的安排往往出人意料。
入学后不久,颜午在一堂高等数学课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数学天赋。
这堂课的主讲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他正在黑板上推导一个复杂的数学公式。
颜午坐在教室里眼睛紧紧盯着黑板上的每一个符号和数字。
随着教授的推导,颜午感到自己的心跳逐渐加快,那些原本枯燥的数学符号仿佛在他眼前活了过来,跳动、组合,展现出一种令人着迷的规律。
颜午的脑海中不断涌现出新的想法和问题,他意识到自己对数学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敏感和热爱。
下课后,颜午迫不及待地追上了老教授,向他提出了自己在课堂上产生的疑问。
从微积分到量子力学,从傅里叶变换到相对论,颜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仿佛无穷无尽。
老教授起初有些惊讶,但很快就被颜午的求知欲和数学天赋所打动。
他发现这个不修边幅的年轻人对数学有着极其敏锐的直觉和深刻的理解力。
老教授意识到,颜午在化工系可能无法充分发挥他的才能,于是他对颜午说:“你应该来数理系。”
这句话彻底改变了颜午的人生轨迹。
在老教授的推荐下,颜午顺利转到了数学系。
进入数学系后,颜午如鱼得水,他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数学知识。
数学系的课程对他来说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一场场充满挑战和乐趣的探险。
他常常在图书馆待到深夜,沉浸在数学的海洋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无论是抽象的代数、复杂的几何,还是深奥的数学分析,颜午都表现出极高的领悟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