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居民方便使用,她和协会团队骑着自行车跑遍了整个青城社区,最后选定了三处位置:一个在小学旁边,一个在社区活动广场,一个在市场附近。
接着是宣传。
她设计了手绘宣传单,亲自走进街坊巷尾,给每位居民讲解共享站的理念。
许多人疑惑地问:“这东西能行吗?”
她便耐心解释,直到对方点头表示愿意尝试。
但困难接踵而来——第一处站点建成后,没几天书架上就空了,书籍被借走后迟迟未归还。
“你看,我就说吧,这种共享哪能行?
大家都想拿便宜的,谁会想着归还呢?”
有居民摇头叹气。
婉儿心中一紧。
那晚,她翻来覆去,直到凌晨,突然灵光一现:共享需要责任感,责任感源于参与感。
第二天,她立刻召集团队,决定调整策略——1. 每次借书时,借阅人需在共享小站的留言板上写下一句话:“这本书我会好好爱护,并在X日归还。”
2. 每月举办一次“共享之星”评选,表彰借阅和归还最积极的居民,并在小站公告栏张贴他们的照片。
新策略实施后,借阅率和归还率明显提升。
社区广场的那位李叔叔笑着说:“这法子好啊,我孙女现在每次借书都念叨着‘要按时归还,不然就成了不守信用的人’。”
婉儿也忍不住笑了。
一个月后,青城社区的三处“绿色共享小站”成了街坊茶余饭后的谈资。
孩子们喜欢来这儿交换故事书;年轻人用共享平台互换闲置的厨房用品;老人们则在共享长椅上晒太阳、拉家常。
甚至有其他社区的居民前来取经。
项目推广会上,婉儿作为代表上台演讲。
演讲结束后,一位来自市区的企业家走上前,递给她名片:“我叫王志远,做绿色社区服务的。
我们对你的项目很感兴趣,或许可以合作,将这种模式推广到其他社区。”
婉儿看着名片,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兴奋。
从一个小镇的试点站,到可能走向更广阔的城市社区——这曾是她不敢想象的事。
她抬头望向窗外。
冬日的阳光洒在街头的共享小站上,孩子们在书架旁欢笑,大人们围坐交流。
她知道,这只是起点。
未来的路,仍漫长而未知。
但她已经不再害怕。
因为她懂得了: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