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杨许的其他类型小说《小船小船荡悠悠杨许全文》,由网络作家“OTA如此SZS”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来有些生气,双颊微鼓却还是绯红的颜色。“但我们小船更漂亮”,是稀疏平常的陈述语调,却听得杨传心里仿佛花朵盛开般欢欣愉悦,她感觉自己的耳尖在发烫,不知是太热的缘故,还是因为......陶兴凯抬起手来。头顶并没有想象中的触碰感觉,杨传轻扬起头,却发现陶兴凯只是在抚摸她发饰上的蝴蝶。蝴蝶的翅膀因为轻触而震颤,发出细微的声响,只存在于两个人之间的,金属的鸣动,以及来自心脏的鼓点轰鸣。“你要不然再去洗一张。”“干嘛。”“这张就送给我呗”,陶兴凯坏笑着举起照片,只是刚刚高过杨传头顶的高度,“北京这么美,我想多看看。”还有一句话被他憋在心里没有说出——“还有你,想多看看你”。“不要”,欲拒还迎的语调。“那我拿它跟你换,好不好?”,陶兴凯轻晃左手,...
《小船小船荡悠悠杨许全文》精彩片段
来有些生气,双颊微鼓却还是绯红的颜色。
“但我们小船更漂亮”,是稀疏平常的陈述语调,却听得杨传心里仿佛花朵盛开般欢欣愉悦,她感觉自己的耳尖在发烫,不知是太热的缘故,还是因为......陶兴凯抬起手来。
头顶并没有想象中的触碰感觉,杨传轻扬起头,却发现陶兴凯只是在抚摸她发饰上的蝴蝶。
蝴蝶的翅膀因为轻触而震颤,发出细微的声响,只存在于两个人之间的,金属的鸣动,以及来自心脏的鼓点轰鸣。
“你要不然再去洗一张。”
“干嘛。”
“这张就送给我呗”,陶兴凯坏笑着举起照片,只是刚刚高过杨传头顶的高度,“北京这么美,我想多看看。”
还有一句话被他憋在心里没有说出——“还有你,想多看看你”。
“不要”,欲拒还迎的语调。
“那我拿它跟你换,好不好?”
,陶兴凯轻晃左手,照片上的细小划痕迎光凸显,他手腕上的绿檀木手串因为晃动而碰撞发出轻微的声响,温润地吞噬下太阳投下的光芒。
杨传盯着手串不作声。
上次出游她就早已注意到这串手串,只不过当时聊的太开心,便淡忘了它的存在。
如今陶兴凯突然提起,倒牵引起她的兴趣来。
“你这手串?”
“对。”
“有什么寓意吗?”
“带着玩儿的,我也不太信。”
陶兴凯将手串摘下,自然而然的牵起杨传的右手戴了上去。
“说好了啊,不许反悔。”
“嗯。”
“为什么是十二颗?”
,杨传学着陶兴凯方才的样子,抬起手来轻晃手腕。
“善因结善果。”
“这么懂还说自己不信呀”,杨传狐疑地开口,陶兴凯的回答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她也不想深究。
“好,善因结善果”,她晃动手串,蹦跳着向前走,看起来明媚动人,仿若即将翩翩而飞的蝴蝶。
陶兴凯小心翼翼地将照片放进衣服的侧兜,他看着面前的这一幕,突觉时间好似变缓、凝结,原来真的会有这样的感觉,只想驻足于此刻,不要向前,也不要退后,就在这里,一直到地久天长、地老天荒。
No.62022年,这是杨传来到北京的第12年。
12年,杨传如同树木一般在这里扎根、发芽、结出硕果累累、繁花一片。
她成功地实现了小
过。
于是杨传第一次一个人远行的计划被暂且搁置。
可惜那是最后一次。
十八岁的夏日微光不再,分离从来没有预告,一直一直的誓言被封存入老相片,那个在温煦阳光中喊她“小船”的人,终于也上了岸。
杨传盯着手机屏幕看了良久,直到手机自动熄屏,将那句简短的问候带离杨传的眼前。
年少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情节,不过是少年轻抚她发间的蝴蝶,将爱意通过动作展露于天光之下。
那时的羞涩与勇敢,以及没有结局的一声再见,似乎都不能成为故事的落幕。
杨传打开床头柜的第一层,绿檀木手串被暴露在灯光下,尽管已经十多年之久,仍然散发着温润的光泽。
说来倒也好笑,自己一路搬家,年少时的旧物不知丢弃遗失了多少,唯有这串手链被一直留存。
可杨传并非故意而为,深思至此,她才恍然惊觉。
原来过去了这么久——十六年,是否当真心如止水。
杨传突回然忆起自己曾问过陶兴凯的问题——“为什么是十二颗”。
她还记得当时陶兴凯给出的答案——“善因结善果”。
杨传微怔,回过神来急忙打开手机搜索,她觉得自己的指尖都在颤抖,可却没有输错任何一个字符。
“十二因缘”,杨传看着屏幕上硕大的四个字感觉大脑有一瞬间的空白。
“十二因缘”描述的是世间事物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关系,十二颗珠子分别代表了无明、行、识、各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个过程,寓意圆满。
幸好不是爱,可惜不是爱。
带着缺口的落幕,在这一刻圆满,如同月圆。
No.7杨传没有选择回复那条问候的简讯,这是她为自己青春时代亲自落下的幕布。
那些会喊着她“小船”的人,最终都化为容貌模糊的一个个影子,在记忆迷宫的某处,再现着十八岁的春夏秋冬、欢笑喜闹。
杨传已经很久没有回到家乡,阿穆尔河逐渐成为一个陌生的地名。
不知何时,再谈起她曾生活的那座边境小城时,她的语气中也已经带了品评的意味。
没有游子会品评自己的梦之所归,只不过杨传的梦已不再属于那里,连带着她自己。
一年后的夏日,杨传回到了故乡。
她不经意地绕到兴凯湖边。
安静,“好像是个男生”,许缨还是犹豫着说出了这句话。
杨传也很讶异,无数的人名在她脑海中掠过。
是学校打来的吗……难道还有证件没拿……自己这里应该没有别人的卷子笔记本什么的了……杨传来到楼下,将正红色的听筒放到耳边,她听出了母亲犹豫过后的画外音,但她只觉得好笑,这份担心并没有什么必要。
杨传今年十八岁,正当青春靓丽之时。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那一双大大的杏眼。
那些年正值《还珠格格》在电视上热播,在东亚掀起阵阵热潮,少不了有人说她神似赵薇。
但她也确实像,十八岁的少女,美丽而充满活力,让人不由得想起春季,想起花香与朝阳。
可对于年轻的女孩,外貌的靓丽只是人生的加分项,杨传坚信教室前侧挂着的大字横幅——“学习,照亮前行路”。
对于她这样的女孩来说,青春年少时的喜欢并不少见,递情书、用零食塞满课兜这些经历,对她也不算是陌生,但她都一一拒绝,或严厉、或温柔,说出口的却都是些让毛头小子们满腔热血被浇个透心凉的话语。
理智的,而近乎机械的,她有时也会这样想自己。
前方有万丈光,没有人值得她驻足,也没有人可以阻挡她的脚步。
“喂。”
杨传刚开口,还来不及说出站在电话旁的是自己,声音就被对面打断。
“喂,喂,你好。”
对方的声线中夹杂着些许被压抑下的激动。
杨传握着听筒的手一紧,她的声音也逐渐提高,“是你,我知道的,是你。”
“是我。”
也许换了别人来听这段对话会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明明只是简单的问候,零星的字眼,可在这场没有名字的询问中,某些未知的事物有了确定的答案。
“好久不见啦,小船。”
老套的那种打了电话,对方转身后看见许久不见爱人的情节在当时还并不流行,不过如果故事是这样发展,那就太过无趣了。
也许真曾有那么一瞬,连杨传自己都没注意到的,自己对于这种老套情节的希望如真。
杨传说“我知道是你”,她知道,电话的另一方,是一个许久未见,也许再也不会见的人。
但他今天打来了电话,他说“你好”,声音发抖,带着她可以轻易听出的
口,装作不经意地提起。
他早已从朋友处打听到了杨传被理想大学所录取的消息,只不过他还是想亲耳听她说出口告诉自己,说她的快乐与开心,他自己也会被感染。
“嗯,在哈尔滨,是我一直想去的那一所师范院校”,杨传低垂下头,看脚上玫红色的高跟鞋带起细碎的尘土飞扬。
“恭喜啊,小船!
你太厉害了!”
杨传抬起头,以微笑回复这句赞扬。
“你前几天不是去北京了吗,那里好不好呀?”
,陶兴凯再一次提起话头。
周遭的人群如流水,从两人身旁流淌而过。
他们两人的步调很慢,有时几乎静止。
“很好,很漂亮。
天安门很高很壮观......”,杨传谈起北京便滔滔不绝。
“还有”,杨传停下步子在斜跨包中寻找着些什么,陶兴凯转向她,两个人从并排的方向变作面对面。
睫毛投下的阴影遮蔽住了杨传好看的眸子,“在这里”,杨传抬起头,手里拿着一张相片——那上面的人正是她自己。
不久前,她在天安门前照下了这张相片。
相片中,她比着最简单的剪刀手,看起来却灵动而美丽。
高大的城楼镶嵌入蓝天,似乎在为她明艳的笑容作配。
让看到的人不禁想感叹,“十八岁,真是花一般的年华”。
陶兴凯的目光随着相片而移动,他感受到面前人的灼灼目光正注视着自己,却有些许害怕,亦或是羞涩地不敢与其对视。
“这是?”
“天安门!”
“好看吗?
刚洗出来的”,淡淡的红晕攀附上她的双颊,,杨传也不再注视着面前人,她转动目光看向别处——看花、看树、看行人,却始终不再看眼前人。
“好看”,陶兴凯的眼睛亮晶晶的,他接过照片,看的很是认真。
“很好看”,他转向杨传,字字恳切,仿佛吐露真心般认真。
“城楼......城楼当然好看”,杨传低头看蚂蚁过路,声调却不自觉地带了丝紧张,以及就连她自己也没有发现的雀跃。
她明知陶兴凯夸的不是城楼,不是天安门,更不是北京,而是她,却还是装作听不懂地回复对方。
可惜,她嘴角那抹噙着快意的笑却早将她的小心思暴露无遗。
“对啊,城楼很漂亮”,陶兴凯却偏要顺着她的话往下接,杨传抬头看他,看起
时候做教师的愿望,和学生们打成一片,整日聆听着来自青春时代的繁华与忧伤。
疫情席卷下的北京城,罕见地出现了万人空巷的场景。
杨传没有目的地翻看着手机中的消息,多半是来自物业或者应对疫情的繁琐事项。
这次疫情爆发来得突然,几日来她时常接收到来自旧时好友们的问候。
尽管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说,“疫情爆发”四个字的威慑程度算不上极大,但还是可以震慑住大批的外部人员,所以简讯不停,杨传倒也觉暖心。
直到短信中的某一条吸引了杨传的目光,她点开信息框,一个谋生号码映入眼帘。
“听说北京疫情爆发了,你怎么样?
要注意安全。”
极尽简短的一条消息,杨传心中默念着这串电话号码,却仿佛听见一道来自十六年前的少年声音。
她并不熟悉这串号码,但她几乎可以笃定——笃定这条短信的发出者是陶兴凯。
与她相熟的人一—通常会选择微信等形式的问候,她已经鲜少打开短信,只有这一次,鬼使神差般。
陶兴凯没有杨传的微信,他们分别在十六年前的炎炎夏日,那时候微信等社交软件还只是开发者脑海中的一个概念。
他们互相留下彼此的号码,承诺要一直保持联系。
可惜诺言随着距离的拓宽而逐渐被二人淡忘,从北境小城的两端,到高纬度的两座城市,再后来陶兴凯回到了家乡,杨传终于奔赴到了心目中红旗飘扬、遍地浮金的北京城。
两个人就此——再未相见,连带着一串曾铭刻进心底的号码,再见到时却只有陌生的感觉。
杨传还记得她第一次坐着绿皮火车前往学校时的场景,那是她第一次一个人远行,正巧周围坐了一圈儿男生,吵吵闹闹的,她将身子微微蜷缩,力图将自己无限缩小,直至成为一颗不为人所注意的埃尘。
“小船”,杨传收回眺向窗外的目光,她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是陶兴凯的声音,她慌乱地转过头去看,那人就站在她面前,明媚地笑着说自己废了好大一番功夫才找到她。
杨传认为,自己那时回应陶兴凯的笑中一定带着泪花闪烁,要不然她难以解释,为何陶兴凯也会突然的慌乱。
他以为是自己做法唐突,惹恼了心上人,殊不知是感动太
最新评论